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近日正式签署。这一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的启动,意味着全球约三分之一的经济体量将形成一体化大市场。RCEP含金量体现在哪些方面?将如何影响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如何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针对这些话题,证券时报记者近日专访了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院金融学教授孙立坚。在他看来,在全球经济不确定背景下,RCEP的签署意味着成员国抱团取暖,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更好地在区域内配置要素资源,以合作共赢开放为基础,共同走出贸易与经济增长的低谷。

“RCEP对中国的吸引力即是中国品牌和中国技术走出去,借助其他国家的劳动力等资源,实现中国制造业向产业链高端转型。”孙立坚表示,“未来,中国服务贸易的逆差会大幅度减少,甚至有转为顺差可能性,取而代之的是商品贸易顺差大幅减少,甚至可能会逆差,这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模式带来的国际收支结构变化。”


发挥各自比较优势 共享开放机遇


证券时报记者:RCEP的含金量体现在哪些方面?对成员国而言,将迎来哪些发展机遇?

孙立坚:在全球疫情泛滥、经济低迷等背景下,RCEP的签署,意味着各成员国对中国推进的合作共赢、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达成了共识。

多边贸易体系是人心所向,RCEP成员国仅依靠自我循环,很难走出经济低谷,每个国家都需要借力。于是,RCEP成员国丢掉分歧,抱团取暖,共同寻找经济走出低谷的方法,即通过开放发挥各自国家比较优势,以合作共赢为开放基础,探索走出经济低谷的贸易增长模式。

证券时报记者:RCEP成员国之间如何发挥各自比较优势?

孙立坚:目前合作共赢的条件已经具备,中国基本面的变化给亚洲国家提供了机遇,即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中国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将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让各国分享中国发展的红利。

过去,中国融入全球化,提供了土地和劳动力等资源,助力欧美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搭建平台、开拓业务。欧美企业借助中国的资源参与了全球化,打破在本国由于人工成本高企等因素面临的发展瓶颈,迎来了新一轮发展契机,而中国制造业获得了蓬勃发展的机会,欧美提供品牌,服务贸易顺差,中国提供产品,商品贸易顺差,这是国际分工的结果,双方都获益。未来,在RCEP中,中国的引擎将从出口的角色变成进口的角色,由中国输出品牌、技术与市场,RCEP成员国中的其他亚洲国家提供劳动力等资源,延续昔日国际分工的亚洲模式。

证券时报记者:在您看来,中国发展的红利包括哪些方面?

孙立坚: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人民从没有积蓄、每天的工作就是解决当天温饱,变成了不仅温饱解决了还有了储蓄,储蓄转换为消费再转变为贸易,这即是中国新的人口红利。

尽管中国人均储蓄规模还不高,但基于中国庞大的人口规模,中国可提供的将是一个强大的消费市场。东亚国家共同的特点是,制造业强大但消费不足,制造业的发展超过了人口的消费能力,需要一个更强大的贸易市场,帮助他们解决制造业发展空间的问题。欧美市场由于疫情、人为等原因,能提供的贸易市场正在萎缩,这时中国在进博会等各种场合,都释放了中国愿意提供大市场,给其他制造业国家重新找到出口的渠道。

我国储蓄如何转变为海外的订单机会?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家庭部门的储蓄,在低关税环境下,购买RCEP成员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与服务;二是投资部门的渠道,在RCEP区域内,中国将从企业渠道重构全球化过去合作共赢的供应链,给RCEP成员国创造订单。

家庭和企业,两大储蓄力量,可分别提供家庭消费订单和企业采购订单,即是中国新的人口红利来源。此外,政府的订单也可由海外企业公平地获得,三个都是人口红利释放的通道,这波人口红利反映在进口上。

同时,RCEP成员国也看到了中国也有能力创造合作共赢的多元商机。在贸易不确定的环境下,中国贸易没有萎缩,中国经济更没有瘫痪,尤其今年中国很好地管控了新冠肺炎疫情,使得生产要素、资金和劳动力的流动没有受到影响,反观其他国家,很多要素的流动都不能正常进行。

RCEP成员国越来越意识到,与中国合作可以把蛋糕做大,在蛋糕做大的情况下,再来解决蛋糕分配问题,要比蛋糕缩小的情况下解决蛋糕分配问题,方法多得多效果好得多。在疫情期间,中国顶层设计激活了市场活力,对RCEP成员国而言,如果能获得中国的大市场,即能享受中国政策红利给世界带来的机会。


助力中国品牌和中国技术“走出去”


证券时报记者:中国为什么可以让利给RCEP成员国?

孙立坚:中国已今非昔比,过去中国发展的模式,是依靠引进海外技术与品牌,利用国内成本较低的劳动力形成最终产品,再出口到海外市场,这叫“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目前,中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需形成新的发展模式,让世界享受中国开放的红利。比如,商品在外制造,给RCEP成员国创造制造业发展与就业机会,以后Made in China的比例将下降,中国对RCEP成员国的商品贸易顺差大幅降低,甚至可能出现贸易逆差。

中国不是资源丰富的国家,今天也已面临劳动力瓶颈等问题,如果中国也像发达国家那样采取锁国发展的模式,劳动力成本会让我国企业的经营难以持续,由于实业利润单薄,大多数资金可能投向金融市场,金融堰塞湖的现象非常严重,现在拥有一个劳动成本较低的海外营商环境,中国企业“走出去”是必然战略,就像当初欧美跨国企业到中国来一样,当前中国企业要调动全球资源“走出去”。

在新的发展模式下,中国不再靠价格成本的优势创造财富,而是靠输出中国技术和中国品牌,RCEP对中国的吸引力就是中国品牌和中国技术走出去。未来,在服务贸易方面,中国逆差会大幅减少,甚至有转为顺差的可能性,取而代之的是商品贸易顺差的大幅下降,甚至可能会逆差,这就是大国高质量发展模式带来的国际收支方面的结构变化。

证券时报记者:除了贸易结构的变化,RCEP的签署,对中国贸易环境的改善还有哪些?

孙立坚: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技术与中国品牌走出去,世界能不能有中国来制定合作共赢的标准?中国要参与世界标准的制定,当然,中国在制定标准时不会有私心,不会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是会兼顾各国利益,来制定合理的标准。

更重要的是,中国通过增长模式的改变,使得RCEP区域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场景逐步增加。在中国进行技术和品牌出口时,选择什么货币进行结算,中国话语权有望大幅提升,不要再像过去那样,在亚洲进行的贸易,还要用美元结算。未来,我国可以大幅拓展跨境人民币使用的范围,商品贸易使用人民币结算,RCEP成员国可以再通过购买中国的技术和品牌,让人民币又回流到中国。中国打造人民币国际化,不要为了全球化而印钞票,而是要打造一个闭环。


流量消费模式让中国成为全球大市场


证券时报:中国的老百姓收入没有发达国家高,为何中国能成为全球消费的大市场?

孙立坚:中国可以说是全世界把流量消费模式经营得最好的国家,把老百姓并不算高的收入转换成消费的力量,线下消费时,店铺租金、营业员工资等全部反映在最终商品的价格上,我国老百姓的收入可能达不到这么高的消费水平,但依靠电商平台,我国把很多线下无法满足的消费激活了。

正因为中国的数字经济走在了世界前面,大大提升了经济运行的效率,将储蓄转换成线上消费订单,如果把订单放在线下,可能很多人消费不起。

中国市场和政府共同打造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简称“三流”),“三流”模式创造了一流的数字经济模式。其中,物流方面,2009年中国全面铺开的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了巨大的快递产业,借助强大的物流体系,电商订单很快就可到达。

“信息流”方面,中国政府联合华为、中兴等建基站,搭建起信息网络,信息的双向传递对数字经济而言非常重要,提升了效率。

“资金流”方面,中国允许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机构从事金融服务,拥抱先发优势,让中国在新的轨道上不落后于世界。

中国用“三流”模式创造了世界最前端的数字经济。RCEP成员国看到,中国既能提供大市场,又拥有效率非常高的数字经济渠道,可以把商品快速传递到消费者手中。而且,中国有情怀,愿意帮助“一带一路”国家搭建基础设施,愿意把“三流”模式输出到海外市场,只有基础设施搭建起来,商品才能流动起来。

证券时报记者:流量消费模式,是否可以在一些RCEP成员国进行推广复制?

孙立坚:流量消费模式适合人均收入低但人口规模大的国家,中国在流量消费模式中的先发优势,可以复制到RCEP部分成员国。事实上,即便每个国家的人口规模不大,但把RCEP作为一个区域来看,又可以采用中国已试验成功的流量消费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流量消费模式有个短板,那就是消费体验差,但中国创造的网红直播,又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短板。直播模式,也可以给RCEP部分成员国提供服务业模式,线上电商模式将带动当地的直播体验产业。

总而言之,未来,中国应把RCEP的多边贸易机制和中国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自贸区、进博会、“一带一路”等内外循环互相促进的机制,优化政策红利,抓住中国品牌和技术走出去的大机遇,以市场换资源,不断提升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模式和配套的人民币在海外的应用场景,以此充分调动和用好内外两种资源,助力中国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来源丨证券时报
作者丨张淑贤
 

话题:



0

推荐

复旦发展研究院

复旦发展研究院

468篇文章 26分钟前更新

复旦发展研究院是一家聚焦“中国发展研究”,以“学科深度融合” 为动力、以“统筹管理孵化”为延伸、以“高端学术运营”为特征的 跨学科、综合性、国际化研究机构。它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最早成立 的高校智库之一,也是 “中国十大影响力智库”。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