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月10日,奥林匹克转播服务公司(OBS)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北京冬奥会已经成为迄今收视率最高的一届冬奥会。图/央视新闻截图
文 | 张涛甫
 

 

北京冬奥会开幕以来,引发了全球观众的巨大热情。在2月10日举行的北京冬奥会每日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奥林匹克广播服务公司(OBS)首席执行官伊阿尼斯·埃克萨科斯向媒体公布,北京冬奥会在开赛的第四天便成为了历史上收视最高的一届冬奥会。


同时,澳大利亚持权转播商透露,其直播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收视率比上届提升331%。在德国、奥地利、挪威、瑞典等冬奥强国,赛事收视率也出现了成倍增长的现象。北京冬奥会创造了如此收视奇迹,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

 

此前,在没有疫情之时,把冬奥会办得有热度、精彩、好看,在其他国家都要经历很大的挑战。时下,面临压力高悬的疫情,中国能把来自全球各地的参赛运动员和相关人员汇聚在一起,其难度和风险更可想而知。为此,作为东道主的中国付出的努力和艰辛是难以想象的。

 

▲2月10日,北京市海淀区当代商城外,小朋友们驻足观看8K超高清冬奥直播。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但为什么此次北京冬奥会能达到史上最高收视率,形成举世围观的热点和燃点?这或许不只是因为精彩的赛事本身,更有中国提供的多种多样的周到细致服务,展示了友好、开放、亲和的大国形象,让本届冬奥会赢得了世界的认可。

 

在开幕之前,世界对于北京在疫情下怎样举办一届成功的冬奥会,充满期待,但也不免有一些疑虑。当前奥密克戎依然在全球肆虐,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的挑战不言而喻。而中国为确保冬奥会安全顺利,把疫情防控工作做到了极致,闭环管理、“泡泡防疫”等创新性举措,更是保障了冬奥防疫的万无一失。

 

可以说,中国顶住了压力,把冬奥会办得顺利、精彩,给人以宾至如归的感觉,这是本届冬奥会能够顺利举办的关键,也为收视奇迹提供了坚实的观感基础。

 

本届冬奥会科技赋能,制造看点,也给各国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体验。北京冬奥会之所以点亮了百年冬奥历史,某种程度上就是得益于科技赋能所带来的光环效应。

 

这次,北京冬奥组委倾尽心力用新科技武装,给全球观众带来了诸多新鲜的观感体验。比如,核心系统全面上云,通过云技术实现远程制作内容。而运用3D回放技术,这在冬奥会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些技术的赋能提升了转播内容的数量和质量,让观众在观看赛事时更加身临其境。

 

▲演播室内,工作人员演示远程无人混合采访。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不得不提的是,中国文化的唯美加持,为冬奥会附着了中国光晕。冬奥会的内核是世界的,但本届冬奥会之所以特别,盖因中国为其增添了特殊的神韵和气质。中国文明和文化浑然天成地与冬奥会融合在一起,给北京冬奥会晕染了中国光彩,形成了强大的文化气场。

 

借助冬奥会这个舞台,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得到生动唯美的演绎。虽然这里所展示的中华文明和中国文化只是沧海一粟,但对于全球观众来说,他们从中已领略到中国独特的魅力和风采。因此,史上最高收视率很大程度上,也是源于中国文化的强大光环,北京冬奥会展示了一个浩然博大的中国形象。

当然,这一届冬奥会在国际传播路径上采取了多重融合实践,网络平台特别是社交媒体放大了传播量级,将赛事单向化内容与UGC个性化内容融合,在把冬奥会变成全球关注热点的同时,也打开了新的国际传播发展格局。在国家形象的话语生产层面,北京冬奥会满足了国际社会各界对于“负责任的大国”这一形象的新期待。
 

由此,北京冬奥会收视率达到历届以来的最高,不只是全球对冬奥会的认可,更是对中国努力的认可,对中国形象的认可。“冬奥叙事”具备连续性和凝聚力,北京冬奥会书写了全球性的集体记忆,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一次生动实践。

 

 

来源:新京报快评

特约评论员 | 张涛甫(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教授)

话题:



0

推荐

复旦发展研究院

复旦发展研究院

470篇文章 7天前更新

复旦发展研究院是一家聚焦“中国发展研究”,以“学科深度融合” 为动力、以“统筹管理孵化”为延伸、以“高端学术运营”为特征的 跨学科、综合性、国际化研究机构。它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最早成立 的高校智库之一,也是 “中国十大影响力智库”。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