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021年3月16日晚,第110期“金融学术前沿”报告会在复旦大学智库楼209会议室举行。本次时事报告主题是“十四五规划中的经济关键词”,由复旦发展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FDFRC)组织举办,中心主任孙立坚教授主持。报告人为孙教授研究团队成员杨洁萌。本文根据报告内容、公开材料以及现场讨论,以十四五规划为起点,从我国发展环境、新发展格局等经济关键词解读和进一步思考讨论几方面解读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从1953年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到2020年我国将顺利完成十三个“五年规划”,放眼世界,七十年来,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坚持不懈、与时俱进地编制实施计划规划,引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我国独特的治理经验和显著的制度优势,是中国之治的重要“密码”。五年规划是顶层设计,凝聚着国家意志。编制的主要目的是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远景的方向和目标,规划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布局、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和社会事业等方面的发展指标,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的长期发展,具有宏观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引导作用。“五年规划”是政府履职的依据,是配置资源、约束市场主体行为的“第二准则”。十四五规划中也包含了很多关于经济领域的关键词,让我们一起解读。

对比十三五规划和十四五规划,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新的提法,如新发展格局、壮大实体经济、数字中国、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乡村振兴、高水平对外开放等。

 

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

我们党在做决策、做规划的时候,历来重视这一发展环境,特别是机遇和挑战的分析判断。大家记得在2002年的时候,党的“十六大”就提出21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二十年来,我们紧紧抓住机遇期、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的成就。现在二十年过去了,中央“十四五”规划建议又作出新的重要判断。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特点之一就是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从国际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深刻调整,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日趋错综复杂。从国内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这是近年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在本次的规划纲要中对此做出了解释,同时包含了有利的方面和不利的方面:

•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

•   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

•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

•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

•   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

•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深远

•   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

•   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

•   全球能源供需版图深刻变革

•   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多变

•   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

•   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

 

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强调的是,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发展理念,也就是要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穿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使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都要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淡化GDP增速目标: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

表1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从“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我们可以看出,淡化了GDP的增速目标,但对于研发经费投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有明确的目标,关于绿色生态和安全保障领域有约束性的目标。正如李克强总理答记者问时所说,“我们是引导预期,希望把预期引导到巩固经济恢复增长基础,推动高质量发展,保持可持续性,尤其是和明年、后年的目标相衔接,不能造成大起大落,否则会扰乱市场的预期。一时走得快不一定走得稳,只有走得稳才能走得有力。我们还是希望中国这样一个巨大的经济体,经济能够行稳致远,保持长期向好。”

 

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经济是以国内循环为主,具有较为明显的封闭性。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逐步融入国际循环,2001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我们加入WTO以后,利用当时世界经济较快增长、国际产业分工加快调整的重要机遇,积极地参与国际大循环,有力地带动了国内经济发展。2001年到2008年,我国的外贸进出口年均增长21%,经济年均增长10.7%。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又是一个转折点。此后,我国经济逐步转向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中国经济在平衡以来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重由2007年的大约10%下降到2019年的1%左右(如图1所示)。

图1 中国经常账户差额(单位:亿美元)

来源:外汇管理局,wind

外贸依存度也就是进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近年来逐步下降,经济增长越来越多地依靠国内消费和投资。(如图2所示)

图2 中国外贸依存度

来源:国家统计局

近年来我国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同时在国际上我们也面临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原来那种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传统国际经济循环动能明显减弱,而我国内需的潜力却在不断释放,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的增强,呈现出一种此消彼长的态势。

近几年,随着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变化,逆全球化趋势加剧,有的国家大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传统国际循环明显弱化。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更多依靠国内市场实现经济发展。我国有14亿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万美元,是全球最大且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具有巨大的增长空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遭遇过很多外部风险冲击,最终都能化险为夷,靠的就是办好自己的事、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

扩大内需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尤其是消费,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75%(如图3),单天猫“双十一”购物节的销售额就达到了4982亿,三四线城市消费潜力还有进一步挖掘提升的空间。

图3 GDP增长贡献率

来源:国家统计局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大国经济的一个共同特征:内需为主导,国内可循环。大小国家是不同日而语的,比如说新加坡外贸依存度多少?319%,荷兰154%,美国有多少?他是大国,外贸依存度26.4%,比我国量还低了9个百分点,但是这并不妨碍美国在国际上是贸易大国,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的大国,各国外贸依存度如图4所示。

图4 各国外贸依存度(2019年)

来源:世界银行

我们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其他的大国经济是一样的,国内供给和需求对经济循环起到主要支撑作用。

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找到基本的路径,我们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的平衡。

当然,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国内大循环是基础、是主体,参与国际循环是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下的必然要求。在国际循环出现不畅的情况下,我们强化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这有利于稳定国内经济基本盘,也有利于带动和激活国际循环,为各国提供更多的市场机会,使我国成为吸引全球优质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从而使得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能够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动形成宏大顺畅的国内经济循环,就能更好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既满足国内需求,又提升我国产业技术发展水平,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坚持创新”处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当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之举,所以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正如李克强总理答记者问是所说,“目前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还不高,尤其是基础研究投入只占到研发投入的6%,而发达国家通常是15%到25%。我们下一步要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还要继续改革科技体制。创新还是要依靠市场的力量。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十四五”期间政府会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同时要更多地依靠社会力量来加大研发投入,所以我们要增加“全社会”这个口径下的研发投入。这就需要采用一些机制。比如今年我们采取对制造业研发费用投入加计扣除100%的措施,这实际上是一个税收优惠措施,就是想通过市场化普惠制的办法,使企业投资研发有动力。当然,研发要靠人才,中国的人才资源是丰富的。我们一方面要让领军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普通人也有上上智。这些年我们推动双创,形成众创局面,推动了应用创新,也给整体上的创新带来了更大空间。” “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完善企业创新服务体系,畅通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渠道,增强科创板“硬科技”特色,提升创业板服务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的功能,鼓励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更好地发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作用。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这个就意味着在宏观的资源配置结构上面,要处理好金融、房地产和实体产业的关系,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不能只是搞内部循环,不能形成金融泡沫和房地产泡沫。规划提出要促进资源要素顺畅流动,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健全实体经济中长期资金供给制度安排,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强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功能。

 

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

规划纲要特别提出要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包括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营造良好数字生态,这些都是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2015年的11万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35.8万亿元,居全球第二,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67.7%。数字经济既是中国经济提质增效的新变量,也是中国经济转型增长的新蓝海。我国的5G技术和应用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位置,在全球市值最大的互联网企业当中,我国的企业名列前茅。今年以来已经建设的5G基站超过69万个,实现地级市5G网络的全覆盖。抓住大数据发展的时代机遇,开创发展新局面,也是我国必须解答好的时代课题。

 

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这两个“有”也是一个新的很重要的提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在探索让市场在经济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也着力探索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要坚持辩证法、两点论,继续在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把两方面优势都发挥好,既要‘有效的市场’,也要‘有为的政府’,努力在实践中破解这道经济学上的世界性难题。”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2019年底我们中国共有市场主体1.23亿户,其中企业3858万户,个体工商户8261万户。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当中市场主体都是社会价值的创造者,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也都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主体。规划强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就是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既要通过深化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又要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回想2001年的时候,当时我们刚加入WTO,在全球500强当中我国只有12家上榜,目前已经增加到133家,总数超过了美国,居世界首位,其中国有企业95家,民营企业38家。下一步我们要按照规划的要求,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特别是要提高核心竞争力,使企业成为既大又强的世界一流企业。这次规划也是第一次提出对个体工商户要给予支持。因为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这次疫情当中受到的冲击比较大,我们要通过落实助企纾困政策,解决融资、租金、税费、社保等难题,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关于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是统一国内市场,要构建统一的国内市场。2020年3月中央出台了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分领域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促进等等市场化改革。比如在土地要素配置方面,强调要增强土地计划管理灵活性,探索建立全国性的建设用地,从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在劳动力要素方面,明确全面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之外的城市落户限制。在数据要素方面提出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加强数据资源整合和安全保护。建议提出实施高标准市场建设行动,建立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国内统一市场。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关于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十四五”开局十分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实施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这一问题在规划中也做了部署,主要就是明确后续的一些帮扶机制,包括在政策上、资金上、机制上继续给予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支持,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防止返贫。比如要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等机制。我们知道宁夏银川市永宁县有一个叫做闽宁镇,是习近平总书记担任福建省长的时候东西部协作的一个典型,如今这种东西部协作还在继续开展。此外,规划提出一个新的举措,就是在西部地区脱贫县中,集中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这主要是为了增强这些西部地区脱贫县内生发展的能力。规划还提出要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其中特别强调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

规划建议强调要坚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包括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等等,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等等,如图5所示。

图5 城镇化空间格局示意图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2019年,我国东部地区的城镇化率是68.5%,中西部的城镇化率分别是56.8%和54.1%,甚至一些地方还没有达到50%。随着国内大循环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率会进一步升高,而且将对未来我国城镇化率的提高作出主要贡献。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方面,规划提出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包括城市老旧小区改造、生态修复、历史文化保护等等。在解决住房问题方面,要求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其中对租赁住房做了强调,比如坚持租购并举,探索支持利用集体建设用地,按照规划建设租赁住房。再如规划提出完善长租房政策,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把市场化和保障性的住房租赁市场都要搞好,使人民群众特别是新市民住有所居,安居乐业。

 

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

随着世界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由个别国家长期主导的单一循环模式已经难以持续。近年来,中国致力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不断形成进口和出口平衡发展、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相互协调、增长动力更多依靠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良性循环系统,为稳定国际产业链、促进全球经济良性循环作出了贡献。

具体而言,《规划》中指出,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要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从2013年9月,中国首个自贸区在上海挂牌成立起,此后7年来,自贸区版图已经历5次扩容,已经形成了“1+3+7+1+6+3”共21个沿海成片、内陆连线的自贸试验区雁阵格局。自贸试验区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进一步推进权限下放,以打造服务型政府和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市场资源的高效合理配置,形成了改革开放的良好示范和先进带头作用。以不到全国千分之四的国土面积,实现了全国17%的外商投资。不同的自贸区进行差别化制度创新和经验探索,建立了一大批对外开放的高地,带动中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整体提高。自贸区复制推广的经验涉及到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政府职能转变,都有效促进了政府治理理念的转变,有效推动了全国营商环境的改善,激发了市场主体的活力,形成了改革红利共享,开放成果普惠的良好局面。

“十三五”时期,中国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吸引了越来越多企业持续扩大在华投资。由于大力推进各项改革议程,中国已连续两年跻身全球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十个经济体之一,2020年排名跃居全球第31位,比去年提升15位。中国吸收外资占全球跨境直接投资(FDI)比重从2015年的6.6%提高到2019年的9.2%。“十四五”时期,“完善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依法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依然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重点。

中国一直以实际行动推动双边、多边、区域合作,中国愿同更多国家商签高标准自由贸易协定,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中欧投资协定,加快中日韩等自由贸易协定谈判进程,也将积极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加强同世界高标准自贸区交流互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件,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其中包含的诸多内容也值得经济学专业的我们积极思考,作为研究选题进一步研究探索。

图片

 

讨论

 

 

 

中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命题并没有改变,经济命题在十四五规划中无处不在,这也反映出了我国的发展阶段。我国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如今面临的主要挑战是结构问题,但是当前环境已经和改革开放之初不同了。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我国的约束条件发生了变化,以前是资源闲置带来的无效率,现在是可持续的问题,把握不好就会造成高代价发展的增长模式。要想求出最优化的选择,必须先搞清楚我们的约束条件是什么,即认清当前中国经济的状态,想清楚现在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是什么,也就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内涵。

以前的解决方式是招商引资,以资源换市场,但如今的中国是第二大经济体,在美国主导的体系下,许多环境的恶化直接冲着中国来。此外,“外循环”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从以前的出口导向到现在主导一带一路和自贸区,形成了真正的大国的外循环。现在开放市场后,进一步要让中国的要素走向世界,那么将来我国商品贸易的顺差会大幅度减少,甚至可能出现逆差,将美国服务贸易的顺差变成中国服务贸易的顺差,输出技术、品牌、人力资本,服务贸易将是中国增长的动力。当前,为增长而增长的代价越来越高,增长目标已经显得相对不那么重要了,而要强调在国际舞台上的核心竞争力,目标变为高质量发展。这个目标是已经被“大变局”内生化的,只有这一条 “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可走。我们要研究的点不是改变约束条件,也不是自己去建立目标,而是谁来实现目标、能不能实现。在充分调动市场积极性的同时也要注意一些问题。例如,部分企业将系统性风险转嫁给国家的行为,和居民以房养老的问题。政府在房地产上只是加强对供给端的监管,而不是管制需求端,因为这是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然而如今房价上升几乎都是来源于需求端炒房,使得需求端利用结构的失衡加剧了结构失衡的问题。在这类问题上,经济学该做就是找到“想做的事如何做到”的路径,这涉及到激励相容和参与的问题。可以看到,如今西方 “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规则也失败了,市场上出现了赢者通吃、阶层固化的现象。这也就是我国进行扶贫和鼓励大学生支持家乡的原因。

经济学训练的就是搞清楚目标和约束条件,最重要的是在约束条件下实现目标的方法,也就是欧拉方程,但这仅仅是数学工具,应该利用它找到合适的中国改革问题的切入点,否则根本不知道欧拉方程求解背后的现实逻辑。中国的人才还需要跟上经济发展,这是一场大硬仗。最后,中国发展最关键的还是要“稳中求进”。

 
话题:



0

推荐

复旦发展研究院

复旦发展研究院

466篇文章 1小时前更新

复旦发展研究院是一家聚焦“中国发展研究”,以“学科深度融合” 为动力、以“统筹管理孵化”为延伸、以“高端学术运营”为特征的 跨学科、综合性、国际化研究机构。它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最早成立 的高校智库之一,也是 “中国十大影响力智库”。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