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在近日召开的2025 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我国首次以“智慧教育”为主题发布《中国智慧教育白皮书》,这不仅标志着中国“智慧教育元年”的开启,也意味着我国教育正加速迈人一个由人工智能深度赋能的新阶段。白皮书系统回顾了我国教育数字化十年来的发展成果,提出AI赋能教育的系统战略与政策展望,勾勒出“人机协同、因材施教”的未来图景。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引导学生科学、审慎地使用AI工具,如何将 AI从“外部助手”转化为“内生学习力”,成为智慧教育能否真正落地的核心议题之一。“合理使用 A”不仅关乎技术使用的效率问题,更关乎教育的价值导向、制度规范、教学模式与育人逻辑的深刻重构。

当前,不少学生将AI工具等同于“自动写作”或“答题神器”,这不仅是对技术逻辑的误读,更是对教育本质的误判。AI在教育中的真正价值是激发学习者的探究精神、批判思维与表达能力。如果教师和学校只停留在“可用工具”层面,而忽视“为何使用”与“如何使用”AI的赋能就容易沦为学习偷懒的捷径。因此,帮助学生建立对A的“意义认知”应成关构建智慧教育生态的第一步。这意味着,学校教育需要在课程内容中适度融入 AI原理,教育伦理等基础讨论,让学生理解:AI并非知识的终点,而是思维延展与深人对话的起点。

白皮书特别强调了智能化对学习路径的重构,尤其是对个性化学习的支持。AI技术具备分析学习数据、识别优势短板、生成个性化学习建议的能力。但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需具备基本的自我评估能力与主动调适意识。学校应当通过开设“AI辅助学习设计”类课程,引导学生绘制个性化学习地图,同时鼓励学生将AI用于模拟、推理、创作等高阶思维活动中,学习模式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在这一过程中,AI不再只是信息搬运工,而成为促进学生认知成长的对话者”与“放大器”。

同时也应注意,AI使用的泛化也带来了一系列风险,如学术不端、学习懒惰、评价失真等。对此,学校应尽快制定并落实面向学生的“AI使用行为准则”明确使用目的、方式和成果归属等关键维度。例如,明确区分“AI辅助写作”与“AI替代写作”的边界,规范作业、论文、考试等场景中AI的使用规则与标注方式。同时,设立“AI使用申报制度”与“学术诚实承诺机制”强化学生的自律意识与责任意识。治理的目标不是限制或封堵技术,而是通过制度性引导,让学生在使用中明确边界,培养责任感。 

对于学生能否合理使用A1,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但在现实中,不少教师对 AI理解不深,对其教学意义尚未形成系统认识。因此,构建“教师-学生共建型 AI素养体系”尤为重要。可通过“共学型项目制课程”让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索 AI在各学科中的应用场景,建立"使用逻辑-伦理边界-教育价值”三位一体的理解框架。同时,教师应主动将 AI工具融入教学设计,鼓励学生用AI发现问题并模拟解决路径,而不是停留于答案的快速获取。基于实践与反思的共建路径才是AI赋能教育的真正路径。

在社交媒体和流量文化的影响下,学生对AI的使用常带有“炫技"倾向,例如展示“A写诗"“AI作图”的能力,却忽视了内容的价值与原创性。这反映出教育对“技术美感”与道德责任”的双重忽视。因此,引导学生理性使用AI,必须重申教育的价值核心。学校可开设“数字伦理与创意表达”类课程,引导学生从“AI生成”走向“人机共创”从技术炫目走问思想表达。这不仅是能力的训练,更是价值观的塑造,以避免AI沦为炫耀工具而非思维工具。 

为保障AI合理使用的持续性与制度化,学校应建立数据驱动的动态反馈机制。例如:定期分析学生 AI使用频率、质量和学习成效;总结典型案例,通报违规行为,表彰优秀实践:鼓励学生参与AI治理制度的设计,形成共同制定、共同遵守、共同更新”的治理共识。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相应指标体系,将学生 AI使用能力纳入智慧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以制度驱动助力学校构建长效机制。

真正的智慧教育不体现在学生掌握了多少种AI工具,而体现在他们是否在AI的帮助下更好地理解了世界、锤炼了思维、涵养了品格。我们必须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通过课程重构、行为引导和制度建设等多元路径,帮助学生从“工具使用者”成长为“智能生态的共建者与重构者”。唯有如此,智慧教育才能从“国家战略”走向“校园实践”,从“技术应用”走向“价值生成”。
 

来源 | 社会科学报

作者 | 刘虹

 
 
话题:



0

推荐

复旦发展研究院

复旦发展研究院

516篇文章 18小时前更新

复旦发展研究院是一家聚焦“中国发展研究”,以“学科深度融合” 为动力、以“统筹管理孵化”为延伸、以“高端学术运营”为特征的 跨学科、综合性、国际化研究机构。它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最早成立 的高校智库之一,也是 “中国十大影响力智库”。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