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徐志坚 |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杨庆峰 | 复旦发展研究院教授

 

众所周知,传统江南文化根基于长期农业社会中,具有传统的自然空间场域和社会生产意象。历史进入了18世纪后,与西方进行了工业革命之后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相比较,中国的发展无疑还是田园牧歌式的。19世纪中叶,外国列强为了获取更大利益,开始用坚船利炮逐步打开中国的大门。自此,江南文化的影响力走向式微。由于自身内部活动因子的变动,江南文化的轴心由渔、稻农业生产方式核心区逐步向与世界工业生产、工业产品交换为特点的工业文明转换。导致了江南文化的自组织元素发生了重点变化,这种变化是各种外来文化在上海的互动作用牵引江南文化的缓慢变革,江南文化的内在动力源地逐步形成以上海为龙头的格局。

进入新时代,经过凝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文化建设的内在标准,江南文化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新时代江南文化发展已经以红色文化确立文化自信,以绿色生态文化打造优美自然,以蓝色创新文化引领未来发展,三种文化交融发展形成长三角共同的精神家园。

 

红色文化

确立文化自信本位

近代以后,与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高歌猛进相比较,中国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很显然不具优势。近代以来帝国主义文化、半封建半殖民地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侵害与文化自强的愿望促使中国人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马克思主义思想恰恰发现了被压迫阶级、被压迫民族、被压迫民族解放的规律,它一传入中国,便在江南大地生根发芽,在与多种思想交锋中脱颖而出,展现强大的生命力。

十月革命的胜利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上海成为最重要的新思想传播中心。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从上海渔阳里到嘉兴南湖,新的红色文化种子在江南大地萌芽破土。从理论宣传到工人运动,从公开革命到地下秘密斗争,江南大地的红色基因一直在进行艰苦卓绝的传承,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从江南走出去的张太雷、瞿秋白、恽代英、李立三、秦邦宪等都曾经是中国共产党的高级领导人物。江南大地孕育出的渔阳里精神、红船精神,成为红色文化的初心之象征。江南人民在红色精神的照耀下,面对国民党的白色恐怖和日寇的凶残,经历了南京大屠杀的悲惨,在敌强我弱中保留芦荡火种,借助浩渺的太湖与敌人周旋,为最后的胜利积聚了力量。江南的红色文化具有独特的江南文化意蕴,“鱼水之情”就是凝练了江南水乡文化元素的文化表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江南大地迸发出极大的生产建国热情,在前30年中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在国民经济恢复、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等过程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先进典型,红色资本家荣毅仁、经叔平等,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为新中国经济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江南大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创造出新的辉煌。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苏南模式、温州模式。进入新时代,江南大地又响应党中央高质量发展号召,率先引领产业升级,探索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径,要为新时代中国发展走出新道路树立标杆。江南文化中的红色基因为新时代江南文化注入了“心”,不忘初心,江南文化才能行久致远。

 

绿色文化

构筑生态文明之美

江南文化有其自身的自然前提,江南的自然环境是江南文化不可或缺的元素。江南文化史中深深蕴含着江南自然环境的基本元素,正如马克思所述:“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个现实的部分,是自然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的部分。”江南文化是世代江南人民在与江南的山山水水互动过程中呈现的。自然环境为生产生活提供了基本前提,人们在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使自然向属人的方向发展。江南先民的生产生活史就彰显了人与自然交互影响、互动发展的基本规律。在长期的农业社会中,人在自然面前的力量逐步提升,从“火耕水耨”“饭稻羹鱼”的较为粗糙的生产生活样态发展过渡到追求精耕细作,形成了江南文化的核心意象。传统的江南文化意象中的自然和人居总体诗意和谐,形成了江南文化的绿色意象。

过去几十年快速的工业化进程不断改变着江南的自然环境,诗画江南的形象在资本和技术的推动下变幻着,连片的鱼、稻逐渐被高楼大厦和工厂遮蔽。西方国家工业化中曾经出现的景象也在曾经如诗如画的江南大地逐渐重现。由GDP高速发展带来的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总是被有意无意地淡化或漠视。

进入新时代,在新的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中国越来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绿色”作为发展理念写入执政党党章和国家宪法,指导国家未来发展。我们已经深刻认识到不管人类社会如何发展,人类仍然需要在与自然界的物质互换中走向未来,绿色文化必须植入发展理念,江南文化之中,绿色的元素更不能少,必须恢复天蓝水清空气清新的美丽中国。在河道黑臭、湖漂蓝藻、地埋毒废、空中雾霾这些用词中看不出诗意江南的美好意象,江南当然也就不会成为人人向往的诗意栖居之地,更谈不上江南文化之美好了。

 

蓝色文化

引领创新时代潮流

文化的创新是一代又一代人的使命,江南文化的变迁史也恰恰说明了这一点。没有祖先的积累与沉淀,不可能有江南文化的今天。今天的江南文化如不与时代同频共进,将落后于时代的主题,只能存在于记忆之中。在科技日新月异的进步中,自然、社会领域的创新无疑是新时代的主题。我们将这种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特质称为“蓝色文化”,寓意对浩瀚太空的不懈探索。在曾经孕育了灿烂辉煌文化的江南大地,必须将创新文化作为核心文化要素。

新时代蓝色文化引领江南文化的趋势和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江南区域传统的产业模式面临新的发展机遇。经过新中国70年的建设,江南地域已经成为中国发展最具活力的经济区域,作为生态环境的江南自然环境总体变化不大,生产方式与传统江南文化的农耕文化相比较却发生了彻底的变革。农业生产的比重不断下降,如江南地区(江浙沪皖四省、直辖市)的粮食产量所占比重不高,蚕桑已经不再居全国领先地位。工业化、城市化超速推进,区域城市化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其次,江南区域内各自为政的发展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发展的需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性日渐突出,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江南文化的发展将在区域内进一步整合。

最后,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促进相同形态生活方式形成。城际铁路、高速公路、通用航空密集通联,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速,5G网络引领的大数据计算、物联网、智慧交通等即将走进百姓生活,人们生活的智能化水平将会不断提高。这种创造性形态构成了江南文化未来的重要话语特征。

当代中国正处于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时代。对文化建设而言,我们应该保持对本土文化的敬畏和传承,对江南文化进行探源溯本和返本开新研究,主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吸收文化研究的各种理论,遵循文化场域构建的规律,在钟灵毓秀的江南大地,构建红色文化核心价值引领、绿色文化生态滋养、蓝色文化驱动发展的交融发展的文化形态,努力走出一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新路。

[本文系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江南文化系列“记忆范式下的研究及其现代实践”(2018XAC015)阶段性成果]

 

 

来源 | 社会科学报社

话题:



0

推荐

复旦发展研究院

复旦发展研究院

472篇文章 13天前更新

复旦发展研究院是一家聚焦“中国发展研究”,以“学科深度融合” 为动力、以“统筹管理孵化”为延伸、以“高端学术运营”为特征的 跨学科、综合性、国际化研究机构。它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最早成立 的高校智库之一,也是 “中国十大影响力智库”。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