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陈佳欣博士

岭南大学政策研究院研究助理教授

高校是社会开展学术活动和科研创新最为集中的组织机构。因而,高校的学术研究伦理水准不仅是整个学术圈伦理文化形成的根本;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内的高校而言,形成三地互认共识的学术研究伦理规范更是建设国际化科研团队、持续开展跨境科研合作、分享科研成果、共创产学研合作发展之路以及实现区域联动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笔者认为,构建共识性学术研究伦理文化的核心是对学术人研究伦理规范的培养。这里的学术人应包含教科研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和全体学生。


笔者在一项基于上海两所高校进行的研究伦理规范的保障机制的调研中发现,当前内地高校在研究伦理规范的教育培训方面普遍倾向于学术型研究生群体,且以导师示范引导为主,相关课程培训为辅,且多采用发放相关学习资料自学、院系层面自行安排讲座、选修课或网路课程等方式,缺少对本科生、教科研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的学术伦理宣传途径和系统培训机制。

这样的培育机制首先是对高校教师的个人指导和示范作用的依赖与挑战。诚然重视教师作用无可厚非,但这在很大程度受限于教师自身的研究经验和对研究伦理的认知,也容易产生授课内容不全面的问题,且这种教育过程很难获得有效的品质监督。

其次,随著愈来愈多的内地毕业生选择来港澳高校就读授课式硕士课程,这对港澳高校研究生的学术研究伦理规范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笔者在参与岭南大学授课式国际高等教育与管理文学硕士项目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在内地高校获得本科学历的学生对学术研究伦理规范的认知有限,对于研究伦理所包含的范畴、基本原则、有责任的研究行为的界定、研究者的社会责任、署名规范以及学术研究伦理审核制度等方面的瞭解也较少。而组织、参与、领导和管理学术活动既是该硕士课程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这种项目管理能力也是毕业生未来进入劳动力市场需要掌握的重要就业能力。

 

 

尽管香港高校已经为授课式硕士课程的在读学生提供了相对完善的研究伦理审查机制和详细解读资料,例如香港大学授课式硕士生如计划进行涉及人类为研究对象的课题时需要通过统一的学校平台提交伦理审查报告,由相关学科的老师对研究计画进行审核。笔者在岭南大学所教授的课程中也有意识地安排了与研究伦理规范相关的内容供学生讨论,并组织讲座就实际问题与学生对话。此外,岭南大学研究生院还向本硕博学生开放了学生研究助理资助专案,让学生有机会亲自与研究者合作,了解研究设计和实际调研过程中需要考虑的研究伦理问题。

 

但必须承认,第一,学校层面为授课式硕士生提供的研究伦理规范的指导仍然以线上参考资料为主,并没有提供相对系统的课程;第二,以上的教学实践尽管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学术研究伦理规范,便于他们未来与国际化高校科研团队对话,但对于具体问题的指导仍然依赖于授课教师和论文导师跟进,学习内容同样受限于教师的学习背景、研究专长和学术经验,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知识体系。

 

其实,国际上对于研究伦理的定义和标准一直处在不断革新的状态下,而且不同学术文化环境下对于研究伦理规范的界定和解读也可能存在不同。因此,不仅是学生,研究者和行政管理人员也同样面临与不断变化的国际学术伦理规范对话的挑战。

 

因此,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跨境高校科研合作背景下,笔者建议,各地高校应合力推进区域通用的研究伦理课程和学习资料的开发,供高校不同学科参考选择,为校内各类学术人提供系统性的学术研究伦理教育,以便形成相互理解的话语体系,从而使高校在进行跨境科研合作和科研管理时,能够在学术研究伦理规范上形成共识,在开展科研创新的同时更负责任地进行科学研究,以吸引更多国际合作者参与到粤港澳大湾区高校跨境科研合作中。

 

来 源 | 思考HK

话题:



0

推荐

复旦发展研究院

复旦发展研究院

470篇文章 7天前更新

复旦发展研究院是一家聚焦“中国发展研究”,以“学科深度融合” 为动力、以“统筹管理孵化”为延伸、以“高端学术运营”为特征的 跨学科、综合性、国际化研究机构。它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最早成立 的高校智库之一,也是 “中国十大影响力智库”。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