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自2017年中国保险学会与复旦大学联合发布《中国保险科技发展白皮书(2017)》以来,保险科技在中国的运用与探索逐渐深入。此前中国的保险科技探索大多在被冠以“互联网保险”的框架下进行尝试。“保险科技”概念在2017年被正式提出之后,“互联网保险”逐渐成为保险科技的子概念,许多2017年以前便在中国尝试的科技创新与运用正式回归到保险科技的范畴之中。近年来中国的保险科技迅速发展,尤其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后,保险业数字化转型进一步加快,中国保险市场已经成为国际保险科技创新的重要前沿市场和创新试验场所,保险科技也逐渐形成了两大明显的派系:赋能型的保险科技与颠覆型的保险科技。本文重点介绍颠覆型保险科技(关于赋能型保险科技请参阅《中国保险》2021年第3期)。

作者 |  许闲 教授  复旦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复旦发展研究院中国保险与社会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来源 | 《中国保险》2021年第6期

 

如何理解颠覆型保险科技

本文所指的颠覆型保险科技,与赋能型保险科技并列为保险科技的一个子集,其侧重点在于利用新科技拓展可保边界、革新保险营销渠道、延伸保险服务链条。与赋能型保险科技提高保险业务效率以提效降本不同,颠覆型保险科技的侧重点在于拓展保险业在经济中的影响力。一是扩大保险业收入,颠覆型保险科技可降低保险业的单位营销成本并提高效率,帮助保险业不断进行市场下沉,触达传统上难以接触的客户,例如互助的用户以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居民为主。此外,颠覆型保险科技可帮助保险业获取更多风险知识,使得保险公司愿意承保更多原本不可保的风险,例如正在兴起的非标体保险、带病承保来源于保险业对于疾病发生更加深刻的了解以及数据的掌握。二是提高保险业服务水平,颠覆型保险科技将可保风险不断细分,针对某些细分风险的碎片化保险不断涌现,例如单病种保险、按需保险。颠覆型保险科技还可帮助保险理赔从赔保险金转型为赔服务,例如健康险中的特药险以及车险中的道路救援服务。

颠覆型保险科技提高保险业在经济中的影响,并未脱离保险业发展的历史逻辑,即不管经济业态及其风险如何变化,保险业均能通过观察风险事件,积累数据、统计建模并设计保险产品以提供风险保障。保险业伴随着经济活动的扩张而发展自身。颠覆型保险科技则是在新技术的历史条件下,保险业扩张自身服务边界的表现。例如,在目前的大数据时代,随着标签数据的不断增加以及完善,风险事件的记录更加详细,尤其是非结构数据(图片、视频数据)可能提供更多的事故信息,这使得保险业能够更加了解风险事件特征。同时,机器学习等统计建模技术发展也为传统保险精算定价使用更高纬度数据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千人千面的精算定价正在不断演进。另外,随着成本不断减低,保险业数字化能力不断提升,新产品设计上线的速度不断加快,保险业从发现风险、定价风险到提供产品的时间不断缩短。

颠覆型保险科技的发展,有助于保险业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从保险学理论以及历史实践来看,保险能够管理经济活动中的风险,进而促进经济活动的繁荣,保险业可保范围的不断扩张为实体经济活动提供了支持。例如,历史上,在大航海时代,保险业对于航运的承保确保了远洋贸易的繁荣;汽车保险则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人们对于交通事故的担忧,促进了汽车销售。当前,颠覆型保险科技帮助保险业拓展承保范围以服务实体经济的事例正不断出现,例如在健康保险方面,单病种保险不断出现,有效降低了投保人负担,保障了人力资本这一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随着经济活动的不断创新,颠覆型保险科技成为确保保险业能够紧密服务实体经济的关键之一。

 

颠覆型保险科技运用实践

当前,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颠覆型保险科技的运用不断涌现,呈百花齐放之势。从逻辑角度,可以将目前市场上出现的颠覆型保险科技分为四大类:一是重构可保风险的保险科技,二是重构保险营销渠道乃至模式的保险科技,三是重构保险作业模式的保险科技,四是重构保险业商业模式的保险科技。下面分别给出概括性的描述并举例说明。

 

对可保风险重构的保险科技。此类颠覆型保险科技的主要特点是使用新技术不断拓宽可保风险的范围,提高保险业的风险保障水平。历史上,保险业的可保范围一直随着技术进步以及数据积累而拓宽。在当前快速变迁的信息技术条件下,保险业可保风险边界扩张速度显著加快。慢病保险及健康管理便是颠覆型保险科技拓展健康保险可保边界的例子,根据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对于全国的死因监测系统显示,慢性病及并发症是造成我国居民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导致的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以上。然而,商业保险却对该风险缺乏保障供给,原因在于保险公司缺乏疾病发生率与费用的数据,也缺乏精准的个体化健康管理控费能力。医疗数据不断开发使得保险业更加了解慢病发生率以及医疗开支,可穿戴设备的兴起使得保险公司能够参与慢性病的治疗、检测、数据收集、管理慢病医疗过程,慢性病保险正依托颠覆型保险科技出现有效供给。另一个类似的例子是非标体保险。传统上,患有特定疾病的人难以购买医疗险或者重疾险,而随着疾病发生率数据的深度开发以及消费者行为标签数据的研究深化,保险业能够对患有特定疾病人群的风险进行良好判断,并做出有限承保的决定,扩大了可保范围。随着保险业对于疾病数据以及消费者标签数据更加深化的研究,所谓全量承保可能会实现,这完全颠覆了健康保险只承保健康人群的普遍现状。另外,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已达到18.7%,但专属于老年人的保险供给较少,这是因为传统寿险定价中年龄和性别是最重要的定价因子,保险业对老年保险“一刀切”式地拒绝承保,颠覆型保险科技则能考虑更高维度的因素,为老年人专属保险供给提供精算支持。

重构营销渠道的保险科技。与赋能型保险科技侧重提高现有保险销售渠道效率(例如代理人展业工具)不同,颠覆型保险科技侧重于利用技术和新数据来源进行新保险营销模式的创新。例如,国内人身险中正在兴起的千人千面精准营销,是保险机构使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技术,了解用户的风险偏好,选择性地推送产品与服务,提高营销费用使用效率,这与传统上依靠代理人寻找客户并通过风险启发说服客户购买的方式不同。再比如,美国、德国、英国等发达保险市场兴起的P2P保险模式,将保险与社交融合在一起。被保险人出险后,众多的投保人有一定权利决定是否理赔,这在传统的以保险公司为单中心的保险模式中不可能出现,因为众多投保人没有时间以及专业知识处理复杂的理赔信息,且信任问题无法解决,但颠覆型保险科技则解决了以上问题:人工智能技术降低了理赔决策的复杂程度,区块链技术解决了信任问题,故P2P模式表现出了生命力。另一个正在兴起的颠覆型保险科技是按需购买的碎片化保险,使保险“无痛”地融入了经济活动中,投保人可以“一键点击”式购买保险,仍有很多日常生活中的风险类型并未被传统保险产品所覆盖,移动互联网场景下的风险敞口较多,包括航班延误、网购退货费用、酒店退订损失等等。随着未来IoT设备的不断发展,类似的场景碎片化保险机会将不断得到开发,而保险业盈利的关键点则在于对渠道的管理以及对于保单数据的深度挖掘。

重构作业模式的颠覆型保险科技此类保险科技可以看作商业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在保险业中的深度运用,保险业可能从人的经验驱动变成数字经验驱动。传统上,保险业是高度依靠职业人员工作经验的行业,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保险产品开发主要依赖于险企员工对于风险的基本判断,囿于专业背景以及时间约束,险企员工经常对不熟悉或者认为风险过高的领域做出不开发保险产品的判断,部分类别风险存在保险供给不足的问题。而颠覆型保险科技则有可能改变这一现状。随着大数据的不断成熟,部分保险机构使用赋能型保险科技对数据进行深度开发,获得风险管理知识,拓展可保风险范围。例如,在健康险中,因缺乏高质量数据,传统保险机构倾向于直接拒保慢性病患者,我国近3亿慢性病患者的保险需求无法满足。我国已有保险科技公司通过其医疗知识图谱,创建了3000多个专科疾病模型,联合保险公司开发了少儿特定血液病险、乳腺癌复发险、甲状腺结节保险等新型保障险种,弥补了市场空白。此外,在保险欺诈领域,保险行业应对保险欺诈的反应时间较长,例如,从个别险企遭到欺诈到全行业知晓,一般需要一个月以上的时间,而区块链等技术则可能大大加快全行业对于特定保险欺诈的认识并有效防范,例如由保交所打造的反欺诈平台为保险行业提供“一站式”综合查询服务,能从源头上防范化解保险欺诈风险。更进一步,主动识别保险欺诈并提供预警的算法也正在涌现,困扰保险业较长时间的保险欺诈有可能在技术的帮助下大大缓解。

重构商业(盈利)模式的保险科技。传统上,保险业更加看重承保端收益,将理赔作为成本项,但未来可能将理赔看作服务,成为保险业新的收入来源,而颠覆型保险科技则是转型的关键。这其中的关键是,用理赔服务来经营客户,获取续期保费或者附加服务的收入。以健康保险中的慢病管理为例,传统的健康管理以病患的案件管理为主,保险公司无法精准控制治疗过程,在医生-病患-保险支付三方关系中不具备主动权,仅能被动地进行保险金额给付。随着大数据的广泛应用,保险业有可能对于慢性病的全流程治疗进行管控,优化理赔资金使用效率。更进一步,保险业可能直接进行“理赔”服务,从附加的差异化服务中获取一定的收益,当前比较初步的尝试包括微医与地方医联体合作的慢病患者管理、运动抵扣续期保费、特药险等。从车险理赔服务如救援法律援助的实践来看,科技加持的差异化服务端保险业能够成为转型升级的一大看点。

 

保险新生态圈的科技颠覆

有别于赋能型保险科技主要通过传统保险公司及其供应链上下游相关主体推动的科技创新与运用,颠覆型保险科技的推动主体既包括传统的保险公司,更重要的是科技公司、其他行业巨头和初创公司等推动了颠覆型保险科技在保险领域的创新与运用。

互联网科技公司、创业公司是最为活跃的颠覆型保险科技主体。互联网科技公司主要依靠自身的流量和数据优势切入保险业务,强调经营客户,这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保险业选择低风险客户的销售策略。例如,水滴构建了“水滴筹+互助”系统为保险业务引流,成功打开了下沉市场的保险渠道,水滴筹的用户有76%居住在三线城市。蚂蚁金服则通过创新保险产品和深耕保险商城运营经营客户,通过赠险或者月缴降低门槛,并通过保险知识直播等手段提高用户活跃度,转化用户。微保与头部险企合作,以用户为中心,快速迭代,产品少而精,强调教育与服务客户。另一种属于颠覆性质的竞争来自于被保险行业的数字化,当前许多行业均在进行数字化转型,少部分成功者已经通过数据对自己甚至行业面临的风险有清晰的认识,并可以利用积累的数据作为保险定价的基础,因此在与保险业询价时拥有更重的谈判筹码。例如,以特斯拉为代表的电动汽车公司完全掌握事故数据,并因此有了更详细的定价能力。他们设立经纪公司后,通过手续费变动来控制保险公司的承保利润,赚取保险业通过风险知识获得的信息溢价。

传统保险公司对于颠覆型保险的思考。传统保险公司具有牌照、风险专业知识方面的优势,为了应对颠覆型保险科技,传统保险公司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努力:一是在销售端做好与新渠道的对接;二是本身做好数字化转型,加快内部流程;三是向服务端大量投入,用技术手段做出低成本的差异化理赔服务。传统上,差异化定制化的服务仅存在于“To B”业务,但AI等技术将显著提高沟通效率,让To C的差异化定制化服务成为可能。如平安健康的健康生态圈,使用AI技术打造了全周期健康管理,建立了个人电子健康记录数据,未来可能演化成高效率的健康管理,对大人群进行风险分级后,结合医疗数据能够准确预测医疗花费,并依靠数据与药品耗材供应商谈判以控制成本,将理赔转型为服务。

 

颠覆型保险科技未来发展

颠覆型保险科技的未来看点在于,各参与主体谁能更加充分地通过技术了解风险并定价风险,甚至控制风险,最终拥有更多数据与处理能力的参与者可以获得更多的收益。互联网科技公司拥有获取更加高纬度的数据以及数字化的能力,而保险公司则拥有特定风险的专业知识以及合规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各参与者正不断融合,各取所长,而保险业的服务水平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当然,在大数据时代,市场在竞争用户数据的同时,如何开放政府数据并保证公平竞争值得深入研究。

未来,颠覆型保险科技可能并不会颠覆保险业,而成为保险业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水平的助推器。从这个意义上讲,将保险科技区分成赋能型保险科技和颠覆型保险科技存在一定的灰色地带,难以在严格意义上清晰地划分赋能型保险科技和颠覆型保险科技。正如我在研究保险科技期间的感悟一样,当前的保险科技运用实际上可能是ABCD等各种不同技术的综合运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未来的保险科技也可能出现赋能型和颠覆型保险科技的融合。

 

来源 | 中国保险杂志

话题:



0

推荐

复旦发展研究院

复旦发展研究院

468篇文章 26分钟前更新

复旦发展研究院是一家聚焦“中国发展研究”,以“学科深度融合” 为动力、以“统筹管理孵化”为延伸、以“高端学术运营”为特征的 跨学科、综合性、国际化研究机构。它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最早成立 的高校智库之一,也是 “中国十大影响力智库”。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