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近期,《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实施正在扎实推进之中。“双减”政策实施的目的在于激发学校教学的活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 展,也力图缓解家庭教育焦虑,让学生回归更加自主的学习生活。当然,它也对学校和家庭同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双减”政策出台,有家长戏称可以从此“躺平”,放手将孩子交给学校,政策给自己也减了负。家长真的可以就此“躺平”吗?事实上,“双减”在对学校教育提出更高标准、对校外培训实施更严管控的同时,对家庭教育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双减”后,孩子回家作业变少了,空余时间变多了,如何让这些“多出来”的时间更有益于孩子的成长,关键就在家庭教育。什么是“家庭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法(草案)》将其定义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实施的、以促进其健康成长为目的的引导和影响”。《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修订)》中强调,家庭教育重在教孩子如何做人,家长作为责任主体,应当通过家庭教育,让孩子具备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从现实情况来看,真正意义上的家庭教育往往呈现出不足甚至是缺失的状况。很多家长对究竟什么是家庭教育认识不清,对家长作为家庭教育主体责任人的理解也不到位。有家长认为,自己辛苦挣钱供养孩子,已经尽到了家长的义务,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再做更多,对孩子实施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也有家长认为,自己花钱把孩子送到培训机构,就履行了对孩子实施家庭教育的责任;还有家长认为,家庭教育的目的就是督促孩子好好读书,只要孩子书读好了,家庭教育就成功了。
那么果真如此吗?北大学生吴谢宇弑母案曾引发公众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热烈讨论。这个令人触目惊心的案例留给我们的警示是,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比优异的成绩更重要,而在孩子人格培养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往往比学校教育更重要。
“双减”通过校内校外双重减负,给家庭教育留出了时间,让出了舞台,引导家长把注意力从只关注孩子学业转变到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上来,放下焦虑,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陪伴孩子健康成长。家长家庭教育的责任不能转移给学校,更不能转移给校外培训机构,家长在给予孩子物质满足的同时,更应该加强对孩子精神世界的关照。
要让家庭教育回归本源,家长须在行为上做到“两增一减”:
学校和家庭在培养孩子认识世界的能力、应对生活的能力和感悟生命的能力的过程中都有重要作用,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有侧重。家庭教育更注重对孩子基本生活能力、社会理解和适应能力的培养,重视让孩子成为“人”,终极目标是让孩子获得幸福。学校教育则更加注重知识的培养、技能的传授和人才的选拔。与学校教育集中在校园开展不同,家长可以在家中对孩子开展教育,也可以在家庭旅行、拜会亲友、游戏玩乐等过程中实施家庭教育。这种差异性告诉我们,家长不应把家庭教育的目标等同于学校教育目标,也不应当直接套用学校教育的方式来实施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应更关注孩子的全面成长,更注重家长的言传身教和以身作则。
现实中,对家长关上房门、锁上心门的孩子并不罕见。孩子拒绝和父母交流,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觉得和父母缺乏共同语言。共同语言来自父母的有效陪伴。“双减”前,孩子周中完成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后,多数时候已到入睡时分;到了周末,很多孩子的时间都被校外培训占满,父母和孩子之间缺少交流时间,仅有的交流也局限于“作业写完了吗”“午饭想吃什么”此类话题。家长应当用“心”来陪伴孩子,例如和孩子一起阅读,讨论交流、分享感受,潜移默化中将价值观传递给孩子;周末和假期带孩子出游,一起运动等等,高质量的有效陪伴才是家庭教育的关键。
最后,家长要减少面对孩子成长的焦虑感和盲从性。
“疯狂鸡娃”“密集式育儿”等词语生动描绘了家长的教育焦虑。当家长面临教育困境和育儿焦虑的叠加时,家庭教育就很容易处于经验化盲从状态之中。“双减”给了家长与孩子喘息和改变的契机。孩子成长过程中,并不是只有一座“独木桥”,相反有无数的“立交桥”,家长应当降低对孩子学业的“竞争焦虑”,尊重孩子的个性特长,将关注重点从“别人家的孩子”挪到“自己家的孩子”身上,发现孩子的特点,挖掘孩子优点,根据孩子的兴趣特长顺势而为,尊重并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孩子只有成为自己人生的主人,才有可能成为人生最后的赢家。当然,要强调的一点是,家长需要清楚地知晓,“双减”的目标是减轻孩子过重的学业负担,让孩子回归正常的学习状态,让教育回归正常的生态,无论是“双减”前,还是“双减”后,家庭教育中唯一不能减的是家长在孩子教育中的责任。
话题: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