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时隔3年,上海论坛全面回归线下。10月27日,由复旦大学和韩国崔钟贤学术院主办,以“包容性全球化:亚洲的新责任”为主题的“上海论坛2023”年会在上海开幕。来自全球各地智库、高校、政府、企业等机构近500人参会,其中境外嘉宾占比近一半,分别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韩国、匈牙利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开幕式上,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宗明,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韩国SK株式会社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崔泰源致辞。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主持开幕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前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崔天凯,亚洲开发银行前行长、日本瑞穗研究所主席中尾武彦,美国前常务副国务卿、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学院院长詹姆斯·斯坦伯格,埃及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部前部长、阿拉伯大学协会秘书长阿姆尔·埃扎特·萨拉马,世界贸易组织前总干事帕斯卡尔·拉米发表主旨演讲。韩国崔钟贤学术院院长朴仁国主持主旨演讲。

上海论坛在复旦大学百年校庆之际启动,至今已经18年。坚持18年的原因和动力是什么?上海论坛在复旦大学国际化建设这盘棋中处于什么位置?本届论坛为何强调“包容性”?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专访了金力和陈志敏。

【一个品牌,一个节点】

 “办上海论坛,绝不仅仅只是搞一个场面,而是我们历届学校班子一直在深化一个思考,如何让中外学术界、政商界、媒体的朋友们有一个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的平台,彰显中国高校、中国学术对人类命运的思考,让世界能一起共鸣。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办论坛,既追逐热点,也冷峻思考,从经济全球化到数字经济到人工智能,从地缘政治到社会治理到人类命运,上海论坛的方向始终是人类共同关注的现在和未来。这就是我们的原因和动力——大学的一部分意义就是立足于我们所处的当下,思考和展望有希望的未来,并将其展现在所有人的面前。”金力说,所以即使面对金融危机和疫情的严峻挑战,也没有让上海论坛停下来过。

金力说,复旦大学身处上海,举办一个以“上海”命名的论坛,这是复旦对上海的重要贡献,体现的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与一所现代化高等学府的双向互动,也是我们“全方位融入上海”的重要组成部分。

复旦大学是中国国际化建设起步最早并获得长足发展的几所高校之一。上海论坛的举办,是学校每年的一件大事,广大外籍教师、访问学者、留学生参与其中,论坛成为他们复旦生涯的美好回忆。2013年以来,参加论坛的海外嘉宾比例都在50%左右,国际化程度高一直是论坛的重要标志。“对于学校的国际化建设来说,上海论坛是一个品牌,让世界认识复旦,是一个节点,让复旦联通世界。”金力说,未来,期待论坛能够在文理医工全方位发力,持续探讨与国际前沿研究相关度更高的产学研用结合话题,在实现学术领先的同时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能级和水平。

【一起喝杯咖啡的交流】

今年的上海论坛是疫情之后第一次在线下大规模举办,当被问及身处其中有何感受时,陈志敏说:“非常高兴!刚才,亚洲开发银行前行长中尾武彦还跟我感叹,面对面的交流特别重要。参会的近500位嘉宾中,有200多位来自国外,他们对此也感到惊喜,享受一起喝杯咖啡的交流。上海论坛已经恢复到疫情前的规模,我们都要把握这样的机会,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也让中国更好了解世界。”

本届论坛为何强调“包容性”?陈志敏说,从经济的角度看,全球化带来一些国家之间、国家内部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状况,这使得一些国家甚至发达国家内部的一些群体,对于全球化产生抵触、甚至抗拒。因此,如何让经济全球化更具包容性,而不是只服务于少数国家和少数阶层,是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本身就是一种包容性发展,可以为世界的包容性发展提供经验。同时,从政治的角度看,一个包容性的世界,也需要更好地体现新兴国家和全球南方的呼声与诉求。

陈志敏在主持开幕式时介绍,本届论坛的纪念帆布包和志愿者T恤都是由消费后的PET塑料瓶制成,与常规聚酯纤维相比,在制作过程中能减少70%的能源消耗、75%的二氧化碳排放和86%的用水量。通过区块链技术,其生产过程还得以在产品的二维码上呈现出来,旨在呼吁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体现论坛承担“亚洲新责任”的理念。

本届论坛为期三天,首次设立的分论坛“大而不倒?——中美关系高端对话”“反思全球供应链与贸易格局:‘去风险’还是重建?”“气候变化与低碳转型”“全球发展与治理”“数字安全与开放”,打破以往子论坛间的相对独立性,汇聚同一板块内的子论坛嘉宾代表,展开跨国界、跨学科、跨领域对话,以此发现学术新问题、构建理论新思路、探索研究新范式。

来源|上观新闻

 

话题:



0

推荐

复旦发展研究院

复旦发展研究院

483篇文章 16小时前更新

复旦发展研究院是一家聚焦“中国发展研究”,以“学科深度融合” 为动力、以“统筹管理孵化”为延伸、以“高端学术运营”为特征的 跨学科、综合性、国际化研究机构。它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最早成立 的高校智库之一,也是 “中国十大影响力智库”。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