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社会正站在十字路口。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时代要求,是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的迫切需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也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如何理解"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怎样通过构建体系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上海在国际传播领域能做些什么?文汇报特邀复旦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复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涛甫教授等国际传播领域的学者、实践者、研究者,围绕这些议题展开思考,以下摘取张教授的观点,供读者参考。

 

Q1

 
 

《决定》提出:"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为什么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在当前是必须的?其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有怎样的重大意义?

 

张涛甫: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抓手之一,这是饱含深意的。

 

构建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是与国际传播格局结构性不平衡以及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在国际传播格局中扮演的角色和使命担当这一大背景有关。传播格局是国际政治和权力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中国已经深度介入世界传播格局,而其话语体系以及传播能力尚较薄弱,以致在世界传播场域中,中国难以掌控国际舆论议程,定义世界舆论议题,在强大的西方话语体系中,中国更多只能被动应对,常常处于被妖魔化、污名化的被动境地。国际舆论场风云变幻,众声喧哗,充满杂音和噪音,各种话语力量角逐较量,所涉及的关系变量千头万绪,在网络舆论空间,真假难辨,是非不明。国际舆论场上从来不缺少声音,问题是缺少真实的声音、正义之声。中国声音在全球舆论场的话语权,是与应有的地位不相匹配的。

 

美国等西方国家纷纷采用战略传播,从国家战略层面开展国际传播实践。相较而言,我国将国际传播战略作为传播体系建设才刚起步。中国作为全球传播治理的关键力量,推动全球传播格局重构,这是一个艰巨的系统工程,这需要中国以系统合力,久久为功。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需要从国家战略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集成。传播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根据本国的整体目标、外部局势、资源现状等因素来进行规划和建构,形成一个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能产生集群效应的新时代国际传播体系,同时又要注意能融入世界的国际传播大体系中,能与国际社会平等对话,更好地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是将我国的战略价值、战略定位、战略目标、战略资源、战略执行、战略效果等进行系统化、制度化的谋划设计,构建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

 

Q2

 
 

近年来,全球传播生态受到了哪些要素影响?面对西方国家利用国际传播平台优势对中国发动"舆论战""认知战",我们该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张涛甫:社会传播秩序和格局深受传播技术革命的影响。历史上没有任何一次世界秩序重组像今天这样是由"媒介化"来主导的。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颠覆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生态和资源配置形式,塑造了前所未有的传播格局。在国际政治领域,互联网作为国际政治延伸的新领域,其原先的权力结构遭到颠覆。但此前存在的强者逻辑并未被改写。由于不同国家、地区、阶层之间的媒介技术水平存在差距,数字鸿沟持续扩大,为国际传播秩序的重塑带来挑战。那些拥有技术优势的国家,一旦占领技术制高点,也就掌握了网络空间政治主导权以及网络传播空间的话语权。

 

舆论战、认知战主要侧重于信息散播、观点传播与心理震慑,以此影响公众对于事件的评判与行动,造成有利自身的舆论氛围与社会动员。"认知战"侧重于"认知构建"与"情感引导",试图从事件发生初始干预公众的认知过程,使公众不自觉从事实、价值与情感上认同所接收的信息,不仅极具在场感与参与感,而且能从根本上改变认知方式与接受模式,全程体现了对个体认知目标、认知过程、认知心理乃至认知规律的整体性设计和牵引。"认知战"高度依赖移动互联、算法、人工智能等技术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社交平台,通过个性化定制、精准推送渗透在日常网络生活中,使人们在被精心创造的信息环境中改变认知过程。技术在创造新机遇的同时,也伴生式地带来诸多干扰。比如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将传播技术朝着更为"贴心""知心"的方向重塑,换言之,技术助传播更精准地洞察受众的心理偏好,却也更容易渗透人心、捕捉人性的弱点。我们关注到互联网出现了大量虚假信息、假新闻、深度伪造等问题。

 

当前世界的多极化发展、信息技术的迅猛迭代、网络空间出现的"巴尔干化"现象,这些全球传播生态中的变量,都为中国提供了改变格局的可能。我们有必要通过推进文化体制机制的全方位改革,在国际传播中通过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更积极地推动世界网络空间秩序的再结构化,在新一轮的全球认知竞争和舆论斗争中,赢得主动权。

 

在此过程中,我们实际面对两大课题,一是怎样让世界准确地感知中国,即如何消弭信息逆差、粉碎谣言、引导国际社会对于中国真实、全面的认知;另一个是在整个世界舆论场,中国如何能成为真正的全球舆论议题的定义者。两方面的任务都非常紧迫,但"万山不许一溪奔",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迫切需要,我们必须突围,要抓住技术的机遇,形成不限于政府组织、机构媒体、企业、高校的多主体传播矩阵,形成集成效应,改变失衡、板结的国际传播权力格局。

 

Q3

 
 

上海正在全力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是题中应有之义。这方面,上海的资源优势何在,未来还能如何开拓?

 

张涛甫:上海是中国的上海,也是世界的上海,上海是世界观察中国的窗口。上海在全球社会的感知度和好感度都处在全球城市前位。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多重积淀,形成极具文化魅力的中国名片。在国际传播领域,积累了得天独厚的平台资源、人才资源、智库资源。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上海的作用和作为不可替代。

 

首先,上海在国家国际战略中的定位有高度的自觉,在中央顶层设计和宏观布局的框架内,聚焦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目标,讲好上海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其次,上海作为超大型全球大都市,本身也从战略传播高度,构建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上海的两大主流媒体集团——上海报业集团和上海广播电视台相继成立了国际传播中心,显示出上海在传播矩阵、全球叙事能力、国际传播能级方面的先发优势和深厚基因。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用好机构型媒体主力军的同时,还需利用好政府、社会、国际等层面的资源力量,打造不限于政府、媒体、学校、企业的多主体、立体式对外传播矩阵,积极拓展海外网络传播阵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观,提升上海的国际传播能级和国际影响力。

 

来源 | 8月14日《文汇报》文艺评论

记者 | 王彦

 
 
 
 
话题:



0

推荐

复旦发展研究院

复旦发展研究院

495篇文章 1天前更新

复旦发展研究院是一家聚焦“中国发展研究”,以“学科深度融合” 为动力、以“统筹管理孵化”为延伸、以“高端学术运营”为特征的 跨学科、综合性、国际化研究机构。它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最早成立 的高校智库之一,也是 “中国十大影响力智库”。

文章